中国航空工业最核心、最神秘的巨头——成都飞机工业集团(简称成飞集团),这个孕育出隐身战机歼20的“国之重器”,竟然被一家市值仅60亿人民币的“小公司”中航电测,以174亿人民币的价格收入麾下!这场并购被市场形容为“蚂蚁吞大象”方舟配资,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远布局?为什么一个千亿级别的军工巨头,要通过这种方式纳入上市公司平台?
成飞集团,作为歼20与歼10系列战斗机的制造商,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核心力量。此次中航电测出手,以174亿人民币收购成飞集团100%股权,立刻在市场上引发了巨大震动。要知道,成飞集团账面总资产早已超过1000亿,而收购公布时,中航电测的市值却仅有60亿,体量上的巨大反差让外界倍感意外。
展开剩余78%表面上看方舟配资,是军工电子领域的中航电测收购了航空制造的巨无霸,但这其实是一场集团内部的战略性整合。中航电测主营传感器与测控设备,技术精密,适合与战机制造深度融合。此次资本运作的目的,不仅是产业链的优势互补,更是为了将成飞集团的核心资产注入上市平台,推动军工资产的证券化,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。
时间线上,这笔交易自2023年初启动。2023年1月11日,中航电测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收购成飞集团,次日股票停牌。最终交易定价174.39亿元,中航电测为此发行了20.86亿股,每股定价8.36元。2023年7月26日,草案对外发布,明确交易细节,并设定了2023至2025年的业绩承诺目标。期间项目曾在2024年上半年一度搁置,但6月底重新启动,7月11日获得深交所并购重组委批准,8月6日证监会正式同意注册。2024年9月30日,公司公告完成重组,航空工业集团持股比例上升至近90%,显示这是一次集团内部的战略调整,而非单纯的市场买卖。
随着成飞集团注入上市平台,中航电测成功完成蜕变。2025年初方舟配资,公司名称、股票简称及代码陆续变更为“中航成飞”,标志着新公司的正式起航。成飞资产注入后,公司股本从原来的5.9亿股膨胀至26.76亿股,总市值突破千亿,稳居军工龙头地位。这一整合不仅带来业绩的显著提升,更大幅增强了企业在航空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。
值得一提的是,歼20总设计师杨伟的故事,与成飞的发展紧密相连。1963年出生的他,自1985年进入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起,就深度参与中国现代战机研发。从歼10的电传飞控,到“枭龙”的总设计,再到2006年主导歼20的整体方案,杨伟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追赶到领跑的转变。2011年歼20首飞成功,成为中国迈入隐身战机时代的标志。2017年,他当选中科院院士,并兼任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。2025年初,他卸任中航工业副总经理职务,由魏应彪接任。虽然领导层有所更替,但成飞的歼20项目和其他核心工程依然稳步推进。
2025年,中航成飞动作频频:其子公司与上海耀华称重系统达成合作;7月终止海德利森收购计划;8月又与宁德时代签下7亿元合同。资本市场的重组与合作不断推进,公司市值突破千亿,成为军工产业中当之无愧的旗帜。
从“蚂蚁吞大象”的表象,到战略重组的深层逻辑,这次整合不仅是资本运作的成功案例,更是央企在国家战略引导下实现资源整合、技术升级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环。中航成飞的诞生,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在证券化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,也预示着军工企业未来将走向更加高效、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新阶段。
这不仅仅是一次收购,更是一场国家战略下的深度布局。通过技术与资本的双重赋能,中航成飞不仅强化了自身的实力与地位,也为中国航空装备的现代化与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支撑。未来,这一模式将不断推动中国军工产业的创新与发展,塑造出全新的航空工业格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之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